2019年10月25日

為了加速讓坐姿按推手法普及開來、以及讓東南亞地區的資深志工們有機會與張醫師直接交流,由新加坡張釗漢原始點推廣中心負責召集主辦的“東南亞地區原始點推廣交流會封閉式培訓課程”,於2019年10月25日在新加坡首度登場。基於場地的局限,這為期4天的課程裡,學員們一起上前兩天的理論課後,便分成兩天的梯次去學習手法,非常緊湊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場的學員們有幸的能在這次的培訓課程裡,聽到張醫師尚未公告的第一手資料,由於還沒來得及做公告前的修整,所以嚴厲的要求在場者不可做拍攝錄影與錄音。


來自香港、泰國、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、文萊和美國等地以及東道國的資深志工,大約150名左右,濟濟一堂,真可謂是一場難得的原始點精英培訓盛會。




隨著許多成功的重病案例在世界有原始點醫學的角落裡公告出來後,力求精益求精的張醫師立馬在這些實例的佐證下,把剛剛於上個月面世的第15版原始點醫學,慎重的重新整修了一遍。原本打算趁著這場封閉式課程裡給精英們送上第16版的新書,卻在接納了程經理的意見後,再次徹底的做修改,以致未能趕上赴會,雖說這是一個小遺憾,然而,張醫師仍一絲不苟的認真講解教學。單單首日的課程,就深深的令在場的學員們猶如醍醐灌頂,刷新了對原始點的認知,難怪張醫師在開場白裡就這麼說:如果在半年前聽過原始點的話,現在已經脫軌了!是的,原始點在過去半年裡的進展,無論在案例的施作與理論上,尤其在處理患處體傷的重病上,確實有長足的進展。

在開場白裡,張醫師以一段感性文字表達了他對研發《原始點醫學》的告白,他說人生不能重來,也終究會來到老、病、死的十字路口,為了對生命負責、不留遺憾,請大家一起來停、看、聽。
首日課程的第一個突破性重點,就是張醫師不再受限於一直以來“保健不能治病、只有醫療才能治病”的框架,以許多重病患者在遵循原始點保健理念下重拾健康的實作案例,向世人證實了其實“保健比醫療更為重要”的真理。一直以來,醫療都不計後果的從“果”去治病,都在說保健只能間接治病,然而,患處體傷所致的症狀疾病,一定要靠自身去修復。醫療不能解決患處體傷,如體力虛弱、組織受損等,都需要保健來修復,尤其對於重病患者如果沒有配合內外熱源、運動、休息與心態的改善的話,是達不到治療效果的。因此,保健是可以治病的,甚至可說比醫療還重要,而不單是養生而已。
此外,對於新熱源的應用,也是這場封閉式培訓教學另一突破點。實作中以薑湯洗眼、以及於眼部周圍按摩,就能達到直接治眼疾的效果;以薑湯或薑粉灌腸,也分別能達到通便和治療其他腹腔疾病。張醫師進而以他本人如何以原始點的理論,消除臉頰的硬塊和鼻尖息肉的過程,非常生動的說明了“按推患處是為幫助吸收熱源、能加速療癒的效果”。以他的親身經驗告訴大家皮層底下的硬塊,需要強忍著疼痛的反復按揉、甚至會出血,才能徹底消除,而長在鼻尖上的息肉亦同,必須經過反復按推,直至將裡頭的“根”也消除後,息肉才不會再冒出來。過去有以加強溫敷而治愈白癜風的案例,而張醫師在這次的處理中,還意外的發現在患處按推與補充外熱源還能改善他的老人斑,從而導出,這樣的處理還能有美容效果呢!這比處理白癜風的難度更高。

一、 手法篇:
手法包括按推位置與按推技巧,處理病症則首重位置,其次才是技巧。確定病症屬患處體傷的話,就須按推患處(即病症位置),而非只是以外內熱源來處理而已;不過,若患處有傷口就不可以按推,其他例如紅腫有硬塊的患處體傷,就可以按推。繼續在腫脹的患處按推,會有酸痛脹的感覺,甚至可能會大量流血,或者更加腫脹,不過幾天後就可以看到成果。病症若由他處體傷所致,就須按推他處(即原始痛點位置)。總而言之,病症在他處體傷就要按推他處,病症若在患處體傷就要按推患處,若按推他處體傷有效,就是走向醫療;若按推無效就應該走向保健,這時候除了按推之外,還需要加強內外熱源的補充。

二、 論果:
張醫師說第16版的新書裡,就只剩下更新版的疾病處理圖,疾病由來圖已經沒有了。該圖中,標明醫學分為理論與臨床;臨床包括診斷與治療。診斷已發展到3大診斷方法。治療則分為醫療與保健兩種手段。保健裡就包括了外內熱源、按推患處、適當運動、充分休息與良好心態5項內容,這5項內容就是用以改善熱能不足,因為尤其是患處體傷,需要有足夠的熱能,才可增強體力與自愈力,以修復體傷;當患處體傷能夠自我療癒後,解決的就不單只是疾病症狀的問題,還能改善衰老異常的問題。至於醫療方面,在按推原始痛點的過程中,若把熱源帶進去,便能更快速改善他處體傷,從而解除症的不適感,這也是原始點的醫療特色。從這圖表中不難發現,重點是保健這條線而非醫療。醫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疾病。
自第15版原始點醫學於今年5月份出版到現在,過去這5個月裡,尤其在重病處理這部分進展得非常的快,於是張醫師就得根據這些實例中去修正之前的論述。例如:灌腸方面從薑湯灌腸進展到薑粉泥灌腸,目前又證實以薑粉灌腸效果更好;此外也發現,從溫敷進而用熱敷,才能更好的治重病,而且最後最重要的熱源是來自優質的薑粉。張醫師強調,重病處理是蠻重要的一篇,它影響了整套理論。


張醫師也指出,各種加強熱源強度的做法,都是在用法上如何細膩化的去處理重病,實作時,志工就須視情況去選擇適當的做法。例如:可以辣椒、花椒等熬濃湯後,加入薑湯去灌腸,但是使用時切記以患者能承受的程度為標準,又如一般上使用電熱毯是介於37℃~41℃,若42°C就會受不了的,可是有些人竟可耐上80°C,所以,這都須看使用者的承受程度。塗在皮膚的話,以薑粉泥最適合,經過3次的塗抹薑粉泥、按推、電力吹風機吹乾、裹上保鮮膜後,再加上紅豆袋或遠紅外線等溫敷,更能讓熱源持續不斷的滲透患處深處,這樣才能使外熱源充分發揮作用,而溫敷用的紅豆袋只需微熱就行了,這樣還可防止被燙傷的問題;此外,以塗抹薑粉泥做按推及裹上保鮮膜來做溫敷,不但不必背上沉重的紅豆袋,而且溫敷的持續時間較長也不顯髒。可用薑湯灌腸後,再於腹部塗薑粉泥(如前述)之溫敷,效果更好;或以薑湯灌腸後,再灌薑粉作溫敷交替互用。



兩天的理論課程,在幾位學員的發問、張醫師的答疑後,學員們的熱烈掌聲中結束了。
原文摘自基会网站: http://cch-foundation.org/aspcms/news/2019-11-19/3282.html